“今年元夜时,月与灯依旧”,正月十五奔踏而至,又到一年“闹”元宵的好时候,不知您还记得多少元宵习俗?它们又是从何而来?安徽译博翻译的小编们下面带大家了解下元宵节的各种习俗!“今年元夜时,月与灯依旧”,正月十五奔踏而至,又到一年“闹”元宵的好时候,不知您还记得多少元宵习俗?它们又是从何而来?
安徽译博翻译的小编们下面带大家了解下元宵节的各种习俗!
首先是要吃元宵:
“元宵”一种以白糖、芝麻为馅,再用糯米粉包成圆形的小吃,据民俗学家的考证源于宋时的浙江省宁波市,因其形喻“月圆”而被广泛用于正月十五月圆之夜的祈福,因而就有了宋人周必大的“今夕知何夕?团圆事事同。汤官寻旧味,灶婢诧新功”。
再后来因“元宵”形似货币元宝,在工商业较发达的宋朝它被带到了“五湖四海”,每到新春正月十五时背井离乡的商人们就将其拿出来慢慢“品位”,美其名曰“吃元宝”,嚼味其中“乡愁”的同时寓意来年财源广进。
再而是走上街头赏花灯:
花灯习俗源于东汉明帝时期的佛教仪式,那时每当正月十五日,各大寺庙的僧人就会观佛舍利、点灯敬佛。而汉明帝是个忠实的佛教信徒,因而他在皇宫内外都点起了花灯。
后来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盛花灯慢慢走进了千家万户,成了元宵节必不可少的节目,且规模越办越“大”,至于古时的花灯有多“大”?
唐时卢照邻“傲娇”的说:“锦里开芳宴,兰缸艳早年。缛彩遥分地,繁光远缀天。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。别有千金笑,来映九枝前。”
而宋时的辛弃疾“不甘示弱”道:“东风夜放花千树。更吹落、星如雨。宝马雕车香满路。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”综上可见赏花灯在古时,绝对是古人不可或缺的年度视觉盛宴。
中国文字博大精深,一个字、一组词、一句话只要你有心都可将其千变万化,而“猜灯谜”可谓其最典型的具象化。譬如“把《郑板桥全集》一书拆成散页,一一张贴。(打《三国演义》中两个人名,谜底:郑文、费观)”出谜者用俏皮的谜底博得猜谜者在佳节中会心一笑。
此情此景清朝有诗《打灯谜》云:"一灯如豆挂门旁,草野能随艺苑忙。欲问还疑终缱绻,有何名利费思量。"
至于这个项目从何而来?其形源于我们日常的“隐语”,譬如我爱北京,往往言外之意就是我爱祖国。而隐语组合花灯的表现方式,目前据考证最早出现在宋朝,宋时《武林旧事·灯品》载:"以绢灯剪写诗词,时寓讥笑,及画人物,藏头隐语,及旧京诨语,戏弄行人。
一见钟情的“好时节”那年的辛弃疾说“蛾儿雪柳黄金缕。笑语盈盈暗香去。众里寻他千百度。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”,可谓将元宵佳节、灯会现场的一个“情”字写的感天动地,可谓古今中外元宵节中最痴情人,古时女儿家往往只能常年深在闺中,在她的生活中除了父亲和兄弟往往就没有了别的男人。而元宵节这天是大家闺秀少有可以上街的日子,她们走上街头赏花灯,祈福来年美美满满。而这往往就成有情人间一见钟情的绝妙时机,在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的古时这是少有的“自由恋爱”,因而有诗云“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今年元夜时,月与灯依旧。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袖”
安徽译博翻译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全体员工祝福大家:元宵节快乐!